什么类型的容易过稿?(历史篇)
上一课我们讲了什么叫IP,这一期来讲,哪些类型的文比较容易过稿。
大家都知道,从理论上,只要写的足够好,什么题材都可以过。但这种好到可以让人忽略类型的写作功底,显然不是普通作者能够达到的水平,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谈,对一般作者而言,哪些类型比较容易过稿。
IP小说跟网文小说的区别在于,它主要针对影视以及相关版权开发,所以它会有一个很深的成本概念。这里的成本,主要是指拍摄成本和风险成本,所以当你写某个故事时,可以先在心里衡量一下,我这个故事的质量是否与它所需要的成本相配?是否有人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,为这个内容买单?
目前来看,网文的类型主要有都市/仙侠武侠/奇幻玄幻/历史军事/游戏竞技/科幻末世/悬疑小说/轻科幻,
这些与影视的需求基本一致,但细节上却区别很大。
简单来说,历史、都市这两种类型,是影视和网文中的常青树。但是影视愿意拍的,跟网文出成绩的,基本上是世界的两极。
网文的历史类一般都是穿越,大概有两种,要么穿越真实历史,要么架空。目前来说穿越历史会比较容易,因为架空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,逻辑自洽就已经很难了,更不用说还要花式翻新。以及架空历史,要让人有代入感也比较难,所以一般都选择已有的历史时期,进行魔改。
早期的是简单穿越,颠覆or拯救已有历史,爽点在于跟历史名人的交集,打脸、抱大腿、收小弟,你总得来一个。完美三合一当然更赞,能有多牛逼就多牛逼。
后来类型创新,历史类型与其他元素融合,可以历史人物性别转换(娘化),可以灵气复苏(神话),可以克苏鲁,可以蒸汽朋克,丝绸朋克……
然而以上这些在网文中可能取得好成绩的类型,几乎全!部!不!能!被拍摄。
历史类的电视剧基本上需要尊重既定史实,大部分公司在处理历史人物上都十分慎重,别说恶搞,甚至因为改变既定的人物历史评价,都会导致剧无法上映,所以制片方会非常慎重购买跟真实历史有关的IP。
至于架空的,则是面临代入感差,观众是否接受这一难题。网文流行的元素,移植到屏幕上观众未必会接受,所以除非故事特别好,否则很难被看中。
但这是不是说历史向的ip就很难卖出去了?
并不是。
恰恰相反,大家从IP转化成影视的改编成绩上来看,会发现历史向的网文作者,是卖出去版权最容易,影视化成果最高的一批人。
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(例如其实包含了一大批古言女作者),但究其本质,我国电视剧无非就是现代戏+古装戏两种。相对于一地鸡毛的现代剧,古装剧因为时代的遥远而自带一层滤镜,是大家“梦想的生活”,所以在民众中具有很大的基本盘。
所以说,并非是历史类的ip文不好改编,只是历史爽文向的历史文不好改编罢了。何为爽文?就是借用碾压、篡改历史本身来获得爽感的历史文。这类文的共同性是,删去穿越者的金手指以及粗暴的装逼环节,故事本身还能剩下什么?是否有具有独特魅力的故事人物?是否有完整的故事内核?是否有独创的故事情节?是否脱离了装逼的历史背景之后,它本身还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故事?
举个例子,例如一篇穿越文,穿越到开元盛世,利用自己穿越者的身份,知道未来既定的史实,发明创造,装逼收小弟,最终位比王侯,阻止安史之乱,那这种文就过不了。因为它的故事没有什么独创性,这个穿越者在唐朝可以这样,在秦朝可以这样,在明朝可以这样,有趣的部分来源于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碾压,而不是作者自己。
但同样一篇文,穿越到开元盛世,身为官僚/商人/平民/奴隶,总之有个符合社会的身份,然后展开一段奋斗,升迁转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,没有超时代的金手指和预知历史趋势的作弊手段,有自己原创的内容,那这个故事就完全具有IP价值。它转化为影视,宫廷版的就是《康熙王朝》之类的历史正剧,官场的就是《大宋提刑官》,《神探狄仁杰》,《李卫当官》之类的人物传奇,再俗世一点的,还有《神医喜来乐》,《宋莲生坐堂》的民间传奇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女频的历史文,或者说古言,是走在男频的前头。她们的古代言情,极少通过踩历史来得到爽感(可能女读者对改变历史,建功立业本身就不感兴趣),即便是历史向的,也只是架空人物而不架空历史,她们更多的是与历史人物共生(说白了就是穿到古代去跟帝王将相谈恋爱),这种模式使得她们的作品在改编上具有了很大的弹性。既可以贴近历史,变成历史中的一段故事(这个最典型的是《甄嬛传》,原著与雍正一朝没有关系),又可以直接从历史中抽离,变成架空的故事(随着历史类审核过严,很多古装剧会将背景虚化),因为如何变,它始终是个完整的故事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看到历史ip与历史网文的区别,IP文需要有个独立的故事,历史只是背景,是舞台。而历史网文,更像是“历史“的”同人文,他只需要对历史涂抹,满足看客的爽感,具体的故事感,故事框架,故事人物,倒不是很在意。当然,并不是说所有网文作者都这样,很多网文大手早就意识到这点,开始注重故事的架构,历史本身的事件和人物,只是他讲故事的工具。就像是你看《庆余年》,中间诸多人物、事件、人物关系,机构设置,你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原型,但这些都不重要,这些东西的出现,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服务。就像大仲马所说的那样,“历史只是挂住我小说的钉子”,所以对于创作者本身来说,“你的小说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网文作者在历史ip上的优势,是比传统的作者和编剧是更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审美。影视领域的古装剧,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套,人物形象刻板化,观点非黑即白,网文对人物的审美即更市井化和具有烟火气。没有天生圣人,悲天悯人,也不是出身高贵,翻手为云覆手为雨。龙傲天式的主角早已过时,大家都是普通人,有凡人的小奋斗小烦恼和小确幸,我们网文扩宽了古装影视的类型,那接下来其实就是要学习对方的优点,如何架构故事,如何塑造人物,如何让自己的作品,从一个好的点子出发,到达一个好的故事。
目前来说,古装剧朝“大而壮”,“小而美”两个方向发展。
“大而壮”就是传统的历史正剧,像雍正王朝之类的“王朝”系列,和近些年来的“大秦”系列。这个传统题材潜力在之前二十年中差不多被挖掘光了,近些年爆款少,但不代表不缺。就像是大女主戏不管再怎么被吐槽,所有一线女演员都有个大女主梦一样,所有的男演员也都有个大男主梦。纵观世界影视圈,所有男演员都必须从正剧、大剧中脱颖而出,才能奠定自己的国民度。所以市场对这种做派的需求是永恒的,稀缺只是因为缺乏亮眼的作品。
一代人又一代的史观,全球视野下我们,再审视以往的历史,肯定不会跟雍正王朝那个时代相同,所以我们会一方面承认那些剧故事质量高,一方面也觉得他们太过于老,因此这类作品应该进行创新。要么是人物形象,历史解读上的创新,例如《军师联盟》系列,就颠覆传统认为司马懿是个奸臣的观点,合理的从人性角度解读他,以及他所处的历史,做到了大事不虚,同时又颇有新意。要么就在故事形式上进行创新,例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用美剧反恐的思维,去结构一个古代的故事,做到了历史感和趣味性并存。除此之外,还有以基督山伯爵为母版的《琅琊榜》,写好复仇这件事。
“小而美”就是小人物的故事,最容易的就是古装+职业,在这个方面,女频要做的更好些,但男频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。例如在官场文全部紧缩的时候,古代+官场就没有问题。而官场戏份进一步细分,无论是小衙役的奋斗,还是县太爷的社畜生活,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点。破案刑侦、美食造物、官场争斗,娶妻纳妾(尺度很重要),三百六十行,唐宋元明清,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多得,只要开动脑洞,就肯定能找出有新意的点。